国际网(www.guoji.net.cn)讯:3月31日至4月3日,“土壤与人类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土壤学会健康工作组、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主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申建波,南京大学教授袁增伟,日本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学会会长藤原徹,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授唐才贤,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Teunis Munnik,安利(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韩强等国内外众多土壤科学、植物营养与健康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土壤环境治理、土壤与植物营养、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有机农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探讨,为守护土壤健康、食物健康及人类健康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土壤健康共治 筑牢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根基
土壤是农业之本,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有近60%的物种在土壤中繁衍,95%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壤。土壤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类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基石。如何守护土壤健康、植物健康、食物链健康与人类健康,已成国际关注焦点。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调查数据,全球约33%的土壤已经退化,因土壤侵蚀、污染和肥料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土壤有机碳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养分失衡。
当前,健康土壤已成为国家战略,土壤养护迫在眉睫。2016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5亿元,重点支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应用试点等工作,使得部分区域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土壤与环境、食物、人类健康是一个联合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在会上表示,人类所需的营养、微生物、药物等都根植于土壤。当前,由于高强度耕作、过量使用化肥、工业化、城市化等原因,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土壤的酸化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人类食物的安全,最终为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施卫明研究员表示,土壤科研工作应紧密服务于社会和大众。一方面,要与政策紧密结合,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大众提升土壤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