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联建:协同发展的动力引擎与实践路径

来源:国际网    作者:李源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6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党建联建作为国有企业强化党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协同合力的创新模式,正成为推动企业协同发展的“红色引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与武汉葛化集团国华公司的党建联建实践,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通过党建联建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与深刻启示。

一、党建联建:国有企业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内核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党的领导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党建联建绝非简单的“活动联谊”,而是基于共同政治属性、历史使命与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其价值内核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统一。

(一)政治引领:筑牢协同发展的“根”与“魂”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党建联建的首要价值,在于通过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协同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中铁电气化局与武汉葛化集团虽分属铁路电气化与化工产业,但均诞生于1958年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初心。在此次联建活动中,双方党员共同回溯奋斗历程,深刻感悟“党的坚强领导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这一认知的共识,为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与多元的发展任务,协同发展更需以政治共识凝聚方向合力。党建联建通过共同学党的创新理论、重温企业发展史中的红色基因,能够将“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协同攻坚的行动自觉,确保企业合作不偏离服务国家大局的核心主线,这正是党建联建在政治引领上的独特优势。

(二)资源整合:打破壁垒的“粘合剂”与“催化剂”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往往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核心优势,而行业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常制约资源的高效流动。党建联建以党组织为纽带,构建起跨企业的沟通协作平台,为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组织支撑。

中铁电气化局在铁路电气化技术、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积累了雄厚实力,武汉葛化集团从化工产业转型向地方实体经济运营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通过党建联建,双方打破行业界限,将各自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机融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这种实践印证了党建联建在破解资源分散难题、推动资源整合方面的关键作用。

(三)精神凝聚:激活协同的“内生动力”

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源于精神传承与文化共鸣。国有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担当奉献等精神,是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宝贵财富。党建联建通过挖掘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精神资源,能够在企业间形成价值共鸣,为协同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两家企业均诞生于1958年那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年代,虽行业不同,但“报国兴企”的初心一脉相承。在葛化集团主题教育基地,双方党员从一代代建设者的拼搏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这种跨越行业的精神共鸣,不仅强化了党员的身份认同与使命担当,更让“协同发展”从利益合作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企业员工对“为何协同、为谁协同”形成共识,协同发展便有了扎根深处的精神根系。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联建助力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铁电气化局与武汉葛化集团的党建联建实践,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通过党建联建推动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启示,其核心在于把握“历史传承—经验互鉴—战略协同”的递进逻辑。

(一)以历史传承为根基,构建“初心共鸣”的协同前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粘合剂。国有企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党领导下服务国家建设的奋斗史。党建联建应从企业共同的历史起点、相似的发展历程中挖掘精神契合点,以“初心共鸣”破除协同发展的心理壁垒。

两家企业均诞生于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关键时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探索,都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联建活动中,双方通过共同回顾1958年以来的奋斗历程,从“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的艰难起步与“化工产业奠基立业”的开拓进取中,提炼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基因与“为国担当”的价值底色。这种基于历史的初心共鸣,让协同发展从“业务合作”升级为“使命共担”,为深度协同奠定了情感基础与价值认同。

(二)以经验互鉴为抓手,夯实“能力提升”的协同基础

党建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治理效能,而不同企业在党建与业务融合中积累的经验,是相互学、共同提升的宝贵资源。党建联建应搭建经验交流平台,通过共享党建成果、互鉴工作方法,推动企业治理能力与业务水平的同步提升,为协同发展提供能力支撑。

在党建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中铁电气化局分享了“党建+项目管理”模式在重大工程中的实践——通过“七抓、七强、七提升”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嵌入工程建设全流程,保障了管理、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武汉葛化集团则介绍了“党建+发展”模式在产业升级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三联三促”机制,将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了产业链之间的高效协同。这种经验互鉴不仅优化了双方的党建工作方法,更启发了跨领域的管理创新,为协同发展提供了能力保障。

(三)以战略协同为目标,拓展“共促发展”的协同空间

党建联建的最终价值,要体现在服务企业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上。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协同发展,必须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党建联建的框架下找准业务结合点,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中铁电气化局参与的铁路网络建设是“交通强国”战略的核心支撑,武汉葛化集团深耕的化工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服务”链条中存在天然的协同空间。以党建联建为契机,双方可在绿色铁路建设中探索化工新材料的应用,在化工园区交通网络升级中引入电气化铁路技术,共同服务“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战略。这种战略层面的协同,超越了短期利益合作,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绑定,让党建联建成为国有企业服务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载体”。

三、结语:以党建联建为笔,绘就国企协同发展新图景

中铁电气化局与武汉葛化集团的党建联建实践,是新时代国有企业以党建引领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它深刻表明,党建联建不是抽象的“党建活动”,而是推动国企协同发展的“实招硬招”——通过政治引领确保方向不偏,通过资源整合释放发展动能,通过精神凝聚筑牢协同根基。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国有企业肩负着更重的使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唯有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打破行业界限、凝聚发展合力,在党的领导下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勇立潮头。这既是两家诞生于1958年的企业对历史的回应,更是所有国有企业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以党建联建为笔,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共同绘就协同发展、共筑强国的壮丽图景。(李源)

责任编辑:李源

上一篇:武汉国际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