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暨教育年会举办(2)

来源:国际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19    

       本次年会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设置了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案例展示等环节,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事业发展,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区域创新案例,聚焦推动教育国际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共建多元参与、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交流平台。

     年会邀请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吉春鹏,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赵武君,西南大学卓越(智能)教学中心主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究室主任胡航,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等11位嘉宾和专家,在主题分享环节进行核心议题演讲,探讨了教育强国战略下的中外人文交流、国际科教平台发展、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基础教育创新等前沿话题,分享宝贵的经验与见解。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重庆课堂内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2023年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年会上,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发布《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教育创新报告》,对交流国家版图、交流形式、交流需求等进行分析,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的背景环境与条件、要素投入等进行了成果案例总结。报告建议,青少年人文交流要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要与时代俱进,因地制宜,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办学特色培育等核心业务和人文交流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和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开展课程及活动成效的评价研究,才能取得人文交流和立德树人两方面丰硕成果。

       “教育为人文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人文交流则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并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扩大国际影响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谈到,人文交流和教育对外开放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要有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将人文交流理念与立德树人密切结合。学校可以建立交流平台、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实践行动,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发展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

       人工智能的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可能性,AI技术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西南大学卓越(智能)教学中心主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究室主任胡航教授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全球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解析,为我们理解文明互鉴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指引我们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崔延强教授聚焦中希文明互鉴,探讨了文明交流的理论建构和学术体系的构建。他通过具体项目,展示了文明互鉴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跨文化融合,进而推动中外合作关系的深化。中希合作案例具有典型性,为其他国际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了蓝本。他对文明互鉴本质的深刻剖析,使得这一主题更具学术和实践意义。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院长李克勇以中法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强调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他通过中法教育合作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如何以教育为媒介增进两国青少年的理解与信任。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为跨文化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启发,也为未来的中外文化交流指出了方向。

责任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