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用爱点亮草原

来源:国际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24    

村里,孤寡老人陷入生活困境了,袁丽像女儿一样给予浓浓的关怀;失独儿童生活没有着落了,她像妈妈一样给予深深的关爱……

袁丽是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光胜村一位普通女性,她以不普通的坚持与付出,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从辍学务农的农村女孩,到公益组织的创始人;从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到两次站上国家级公益典礼的领奖台——她用近十年的时光,诠释着什么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什么是“暖城”真正的温度。

苦难中生根:从草原女儿到公益行者

1980年,袁丽出生在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光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初中没毕业,她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衬父母、分担家务。婚后,她与丈夫共同抚养两子一女,四代同堂,生活虽不宽裕,却充满了朴实温情。她的母亲年逾八旬,四级伤残,需要长期照料;大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儿媳与她一同撑起这个家;二儿子和女儿还在读小学。

“我是一个农民,是国家和人民养育了我、帮助了我、教育了我。”袁丽常说,“服务社会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正是这份源于土地、归于人民的朴素信念,让她在2016年走上公益之路。

那一年,她一边在东胜区打工,一边开始做志愿者。为了提升自己,她自费走遍全国各地,参加公益培训、学习先进经验。2018年,她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成立了“鄂尔多斯市谷易沣创业创新促进会”,从此,公益不再是零散的善举,而成为她终身的事业。

袁丽深知“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伞”。她带领志愿者走遍东胜区、苏布尔嘎镇、红庆河镇、札萨克镇等地,开展了20多项主题公益活动:“就业助残,脱贫攻坚”“送温暖、献爱心、享幸福”“打井助春耕、庄稼有收成”……这些活动实实在在改变了300多户困难家庭的生活。

袁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农牧民因信息闭塞、运输困难,辛苦种养的农畜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她尝试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声。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创新做法很快引起关注,滞销的土豆、羊肉、奶制品等陆续找到了销路。

此外,袁丽还推动促进会出资20多万元,为困难家庭和残疾人打了8眼井,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饮水和灌溉难题。她一次次走进当地企业、厂矿,说服负责人参与帮扶,让更多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公益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同行。”袁丽说。在郭树良、殷玉珍、郭明义爱心团队等公益同仁的支持下,她成立了“伊金霍洛旗谷易沣郭明义爱心团队”,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公益网络。

智慧中开花:从扶贫到扶智

在走访中,袁丽发现,许多困难家庭最忧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这一代已经这样了,希望下一代能靠读书改变命运。”这几乎是所有困难父母共同的心声。

尽管自己文化不高,但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她深深地懂得文化学识的重要性。她深知在当今社会,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孤儿、残疾人以及低保户这些弱势家庭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难以获得。为了帮助他们突破困境,实现自我价值,2022年,袁丽牵头与当地的一名退休教师王志刚合作,在城区租下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创办了“公益AI自习室”。这是一个专为这些特殊群体打造的公益项目,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假日托管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他们引进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教育”的设施设备,进行智能辅导,智能助学。激发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希望他们不只‘有学上’,更要‘学得好’。”袁丽说。

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他们可以免费吃住、自主学习,还能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一颗颗曾被现实压抑的求知心,在这里重新被点燃。

传承中结果:从一代人到几代人

“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公益。我还要让我的儿孙继续做下去。”袁丽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承诺。她把公益视为可以融入血脉、写进家风的使命,希望这份事业能跨越时间,代代相传。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村民、志愿者、企业主加入公益行列。她的家庭也成为公益的起点:儿媳跟着她走访困难户,小儿子和女儿在假期也参与物资分发和陪伴活动。“爱是可以‘传染’的。”袁丽笑着说。

2023年和2025年,袁丽两次受邀参加“公益事业大典”,两次荣获“年度公益人物”称号,并接受央视采访。荣誉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反而让她更加清醒:“公益之路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如今,她依然奔波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依然在为一口井、一间房、一个孩子的学费而努力。她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不想让身边的人继续受苦的普通人。”

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用最坚实的脚步,走出了最不平凡的道路。袁丽正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从未走远,它就在每一次伸手、每一次奔走、每一次不放弃的坚持中,静静发光,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编辑

上一篇:木兰公益基金启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