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十年行动纲领任务基本完成后,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从19.8%提升至31.3%,规模超过美西方主要工业国总和。以电动汽车(2023年出口占全球新能源车销量60%以上)、锂电池(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企占六席)、光伏(产能满足全球约90%装机需求)为代表的“新三样”全面替代传统出口品类,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随着新增产能趋于饱和,产业升级焦点转向存量优化与质量提升,必然要求产业空间组织向精细化、生态化方向演进。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凸显产业链安全与差异化突破的紧迫性,多数城市同质化的产业战略难以形成竞争力,而标准化产能扩张受国际环境制约,亟须通过构建高价值产业生态实现突破。这种背景下,以产业生态为核心逻辑、平衡现实与未来需求的空间载体成为必然选择,推动传统园区开发模式向第五代园区升级。
区别于过往四代园区,第五代产业园区明确以“产业生态构建”为核心逻辑,强调通过异质集群、多元共生的产业组织方式,依托数字化与低碳基础设施,并借助AI赋能实现敏捷定制,最终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空间。作为中国领先的产业园区运营方,中电光谷率先洞察这一趋势并积极实践探索,其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阶段,提升区域空间载体的吸引力与产业适配性,关键在于重构规划理念。中电光谷认为,必须立足本地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摒弃以孤立项目招引、标准化生产模板或单一概念营销为主导的路径。应聚焦于科学甄选契合区域禀赋与发展阶段的核心企业与产业链条,并以此为基础明确空间形态的功能诉求与组织逻辑。空间载体的合理性与未来价值,根本上源于对产业生态本质规律的尊重与适配。在咸阳生物城的整体规划框架中,就特别注重分析入园企业的关联价值与生态位规律——依托集团规划发展中心建立的“生物医药产业图库”,精准识别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技术协作需求、资源共享节点和创新联动关系,使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遵循产业生态演化逻辑。
过去的产业集群是以种群为出发点,而第五代园区的出发点是群落。中电光谷希望能够通过配套齐全的产业载体,把过去多年所积累的企业资源和对需求的深入理解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动态地满足各种类型企业的空间需求。同时通过空间载体把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数据要素等有机地整合,使得多面融合能够在一个具体的场景、空间中真正地落地,这个就是新产业集群的空间服务模式。中电光谷在大连数谷等园区的运营实践,关键在于切实践行“异质集群”理念,即贯彻整合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和海洋经济等交叉产业,抓住当今时代智能化引领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使不同产业种群形成的产业群落以更高的效率在既定空间区域实现集聚。
入驻园区的企业作为产业活动的核心价值创造者,其运营行为产生的数据天然具备高价值密度、强关联性和要素化潜力。当前,虽然城市公共服务数据的治理和要素化在政府主导下有序推进,但更具产业价值深度的园区数据,其要素化路径与价值释放机制仍待破局。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转化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新动能,是政府、园区运营方和产业新城建设者共同面临的关键战略挑战。针对这一挑战,中电光谷前瞻性地洞察到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低碳园区系统在园区数据价值挖掘与赋能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打造了OVU产业云和OVU低碳云两大数字化平台。
“敏捷定制”作为中电光谷产业园区开发的核心方法论,特别是在服务制造业时,强调“定制”与“敏捷”的结合。其核心“定制”是为企业按需量身打造专属空间;“敏捷”则是普遍快速反应、高效建设交付,体现不可替代的服务优势。基于这一创新方法,中电光谷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敏捷定制模式,已经为60多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并获得了良好的客户反响。OVU河源智谷就正在深入实践敏捷定制方法论:在已有规划基础上,灵活响应入驻企业的具体需求,动态调整建筑结构、立面设计和配置标准等,高效组织建设与交付,从而为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专属空间,高效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这种实践充分体现了敏捷定制在特定区域背景下的灵活运用,以及相较于企业拿地自建、“工业上楼”的创新性与适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