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哥”肖永乐青海行:追寻红西路军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国际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7    
       八月初,“红军哥”肖永乐,利用公休假期,从四川广元启程,沿着当年红军先辈的足迹,一路奔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深入了解红军西路军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悲壮战斗历史,在行走中感悟红色基因的力量。

图/“红军哥”肖永乐走进青海省祁连县追寻红西路军足迹
       “祁连县是红军西路军的征战要地,是传承西路军历史的重要基地,也是解放军第二军进疆的途经重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肖永乐这样向记者介绍。
走进祁连县红西路军和解放军二军纪念园,首先映入肖永乐眼帘的,是一座巍然耸立的英雄纪念碑。碑体总高19.36米,寓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于1936年11月挥师西征、挺进河西走廊的历史起点。碑身正面,“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庄严肃穆。基座四周,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铺设的四组台阶,分别象征着红西路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整个纪念园由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浮雕墙与廉政长廊共同构成。肖永乐感慨道:“纪念馆中那一张张历史照片、一行行纪实文字、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将我带回到了西路军那段荡气回肠的悲壮岁月……”

图/“红军哥”肖永乐了解红西路军西征历史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一部共21800余名将士,在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局变化,肩负起创建河西根据地、接通国际线路的重任,由此开启了红军西路军艰苦卓绝的西征历程。肖永乐说:“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才真切感受到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红三十军约有5000支枪,每枪平均子弹25发;红九军枪约3000支,每枪15发;红五军枪约3000支,每枪仅5发。而敌人不仅弹药充足,还有飞机支援。红军仅携带四日干粮,敌军补给充沛;红军战士多着单衣、夹衣,敌军则装备棉衣、皮衣与皮棉靴。”

图/巍然耸立的革命英雄纪念碑
       1937年3月14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群山环抱的红石窝召开最后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成立由李先念等8人组成的红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负责政治,李先念负责军事;将仅存的3000余人编为三个支队,转入祁连山开展游击作战。王树声率右支队转战祁连群山中,毕占云带领另一支以伤病员为主的支队就地坚持打游击,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则率领约千人的左支队翻越祁连山继续西进。此后,王树声支队部分指战员突破重围返回陕北;毕占云支队在战斗中失散,部分牺牲、部分被俘;李先念支队历尽千难万险,最终有400余人抵达新疆。

图/“红军哥”肖永乐走进红西路军和解放军二军纪念园
       红石窝会议当天,李先念等人率左支队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中。时值三月,正是祁连最严寒的时节。然而,在这片冷酷的冰雪天地之间,依然挺立着一面不倒的红旗,行进着一支衣衫褴褛、伤痕累累、饥寒交迫,却依然心怀信念的红军队伍。左支队在祁连山中行军四十余日,日日踏冰雪,夜夜卧寒窟,断水缺盐,仅靠煮食皮带、融雪止渴维系生命。在青海境内的十余天里,他们战胜了雪山戈壁的极端环境,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存了宝贵的骨干力量。红西路军余部用生命与意志,在祁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直面强敌、不畏艰险的英雄史诗。

图/“红军哥”肖永乐走进藏区了解红西路军西征历史
       随后,肖永乐又走访了峨堡镇红西路军烈士安葬地、熊厚发烈士牺牲处、峨堡古城曙光广场等西路军遗址与纪念场所,瞻仰先烈风范,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他还深入藏区,与当地居民和红西路军后人亲切交流,聆听红色记忆;并沿祁连大草原与黄土高坡,重走西征路线,实地感受当年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图/“红军哥”肖永乐在祁连大草原体验红西路军艰辛历程
       广元市昭化区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李娜表示:“肖永乐老师作为从我区走出去的网络达人‘红军哥’,能始终不忘初心,数年如一日坚持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实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通讯员:刘永生  罗言佳)
责任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