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訾云龙副教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他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考核以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他善于将复杂知识拆解为学生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单元,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正向激励、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工具,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生态系统。这套体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毕业生去向多元
就业、深造、创业各有精彩
继去年送出230名首届哲学硕士毕业生之后,今年,港科大(广州)送出第二届毕业生,共417人,其中不仅包括340名哲学硕士,还包括首次送出的52名理学硕士与25名博士毕业生。
港科大(广州)第二届毕业生去向多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毕业典礼举办时,约50%毕业生步入职场,在中国银行、京东、汇丰、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就业,或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任职。约40%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被帝国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录取。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不少毕业生正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

硕士毕业生代表、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哲学硕士赵子璇如今在北大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看来,港科大(广州)为学生提供了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跨学科并不是叠加知识点,而是练就一种双向思维,让我既能从病床看见工程问题,也能把实验室的方案送回病床。”

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博士毕业生林润谷分享了自己从“创作者”向“创造力放大者”的转型经历。硕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他,为了更好地为创造力赋能,选择进入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张康教授指导下,他深入探索技术、艺术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将创作实践转化为学术研究,又将研究成果反哺创作方式。抱着“中国制造,服务全球”的理念,他与伙伴联合创立了两个创意工具品牌,为全球80多个国家的创作者与家庭提供创新工具与创意内容。他号召全体毕业生:“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把中国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带向世界的舞台!我们一起去构建、去实现,让这份梦想变得更大、更远!”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