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网(www.guoji.net.cn)讯:深圳,2025年6月29日——6月27日至29日,第六届社区厨余堆肥平台(CCCP)年度交流研讨会在深圳盐田区大梅沙碳中和实验园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并得到了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艺术中心及生物圈三号·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的布展及场地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社区堆肥实践者、专家学者及政府代表齐聚鹏城,共话中国社区堆肥的绿色发展蓝图。
深圳市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刘元喜副主任、万科公益基金会谢晓慧秘书长分别为本次会议致辞。为期三天的会议突破传统研讨会模式,构建起“成果发布-分享交流-成果展览-实操体验”的多元场景,获得与会者广泛好评。会议现场还为平台首批21位堆肥培训师颁发结业证书,并同时授予故宫博物院、创智农园、丽园社区、东极镇青浜岛、双新食物森林5个平台伙伴以“社区堆肥示范点”的称号,壮大了示范点队伍。
平台七年深耕: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推广自2018年启动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以来,在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联合推动下,已发展成为覆盖城市、乡村、校园、海岛等多元场景的全国性社区堆肥平台,累计培育108个创新实践样本,为基层社区开展低碳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 “中国路径”。平台不仅发布了国内首部《厨余堆肥产物》团体标准,完成从技术探索到标准制定的跨越,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还通过COP29等国际舞台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基于自然、立足社区、低成本”的有机垃圾在地资源化模式和气候解决方案。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的发起人张雪华博士在回顾项目的缘起、整体设计和实施中指出,政府支持对社区堆肥未来在中国全面推广至关重要。
社区堆肥的多重价值:环保、低碳、教育与社区治理社区堆肥不仅是垃圾减量与土壤改良的有效手段,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抓手。会上,18位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各异的基层实践者围绕社区堆肥展开深度经验分享。参与者涵盖公益机构负责人、社区书记、志愿者带头人等传统环保力量,以及高校教师、网络达人、民宿老板等新兴群体,为行业发展注入多元视角。
故宫博物院、海岛零废弃实践、校园堆肥行动等案例展示了堆肥在文化遗产地保护、生态修复和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而“垃圾分类撬动社区自治”“残健共融社区”“社区堆肥师计划”等分享则印证了堆肥在重建邻里信任、激活社区活力方面的社会价值。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在致辞中表示:“堆肥箱中的微生物,正默默书写着中国社区低碳转型的微观史诗。”
联合发起方的独特贡献:技术与资源的双重赋能作为平台联合发起方,万科公益基金会通过资金支持与战略协同,推动平台从技术实践迈向生态共创;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则为社区堆肥提供了核心技术和管理支撑,其研发的有机固废资源化技术入选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等多个奖项。双方共同发起的“堆肥培训师计划”已培养21名专业人才,为社区堆肥的规模化推广奠定了知识基础。
沉浸式体验:拉近环保与公众距离
同期,社区堆肥成果艺术展在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艺术中心开展。上海四叶草堂创智农园、北海益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新生活环保促进会等近20家机构参展,集中展示堆肥装置、堆肥产物、改良前后的土壤、环保酵素、手工香皂制品等实物成果,直观呈现“厨余变沃土”的生态之美,展览还正式展出了首届社区堆肥海报大赛获奖作品。
6月29日上午,面向盐田区公众的“家庭零废弃亲子互动工坊”顺利举行。30 组亲子家庭在堆肥培训师伙伴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家庭好氧堆肥、波卡西制作及环保酵素制作,将 “垃圾变宝” 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从观念认同到行为参与的跨越。
下午,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和万科物业联合发起的“社区减碳・落叶堆肥之梅林模式(行动)”正式启动,探索社区减碳新路径。该行动同时获得万科公益基金会、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万物云的大力支持。活动现场,来自社区厨余堆肥平台的20位公益讲师以通俗语言科普双碳知识,为50余名社区居民及万科物业学员详解落叶、厨余等垃圾在地化处理的意义与方法。随后,参与者采用三明治堆肥法和混合堆肥法,用梅林山公园的落叶与周边社区的餐前厨余,填满 5 个 1 立方米的堆肥箱。据了解,万科物业在全国服务 4000 余个住宅小区,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伙伴亦遍布全国,双方将发挥各自所长,通过技术与服务融合,探索梅林模式的全国推广路径,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展望未来:迈向更广阔的低碳实践
此次会议系列活动通过多元化形式,既推动了全国社区堆肥伙伴之间的共学共创与交流互动,也有效激发深圳本地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强化了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在减污降碳中的重要认知,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社区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平台将持续深化“堆肥培训师”培养体系及国际合作,推动政策与市场机制创新,持续探索中国低碳社区实践路径,让社区堆肥成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助力“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愿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