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网(www.guoji.net.cn)讯: 为全面提升京津冀中医治未病数智服务能力提升,助力京津冀地区高水平中医治未病人才高地建设,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办,华夏中医医学研究院协办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治未病科)建设研讨会暨京津冀中医治未病数智服务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于2024年12月27日-29日在北京以线下线上结合方式举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白宝辉,石景山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鄂艳梅,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伟,院长、党委副书记张玉琪,副院长、党委委员冯兴中,院长助理、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主任李步满,医务处处长王海连出席了开班仪式,线下70余名及线上1600余名来自于京津冀地区及其他省市的学员参加了此次高级研修班,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中医医师、广大中医爱好者向国内顶尖学者在中医治未病数值化服务能力的学习研究。
参加高级研修班领导 合影
高级研修班合影
张玉琪在开班仪式上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及热烈的欢迎,对各位学员给予了厚望;他指出,中医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近年来始终坚持医教研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治未病模式,为中国健康医学模式提供清华智慧。李伟强调,本次研修班的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中医治未病数智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强行业交流,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工作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围绕中医治未病的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并对此次高级研修班提出殷切期望。鄂艳梅表示,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在贺信中指出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赋能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慢病预防、区域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白宝辉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医疗资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中医治未病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个体健康状态,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从而有效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助力京津冀地区高水平中医治未病人才高地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张玉琪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李伟
石景山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鄂艳梅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四级调研员 白宝辉
开班仪式后,进行了主旨演讲,治未病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工结合专场讲座,治未病与慢病防治健康管理专场讲座,现场教学等精彩环节。在主旨演讲环节,我院冯兴中教授做了题目为《“治未病”在未来医学的意义》的精彩讲座,他提出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方法论是“取类比象”,主要关注生命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西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主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关注人体结构和功能;在疾病观方面,西医为基于器官生物测量的疾病观,而中医为基于疾病现象规律的辨证观;针对未来医学的方向-健康医学,他指出人的生命健康有维度之分,生命长度为长寿,生命的宽度为生命质量,生命的高度为精气神。针对生命健康的维度要建立未病先防强体思维、既病防变诊疗思维、瘥后防复康养思维,充分发挥未病先防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既病防变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此外,他还就建立治未病技术(产品)体系、建立治未病支持体系、构建治未病学术体系展开了详细讲解。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冯兴中主任医师
在治未病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工结合专场讲座环节,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海涛教授做了《表观遗传学与健康》的精彩讲座,他介绍了表观遗传是决定生命体复杂多样性的关键机制,表观遗传的改变与人类的疾病健康紧密相关,并指出饮食、代谢、母爱行为、对挫败的压力等因素都会对表观遗传的修饰产生影响,且有研究表明在经过甲基化编辑的哺乳动物中存在跨代表观遗传的现象,对表观遗传的研究可以推动着个人化的精准药物的研发,可以阐述生活习惯和“心-身”干扰对健康的作用。表观遗传的深入研究必将深化我们的知识,惠及人类的健康。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李海涛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黄民烈团队做了题目为《智能化设备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报告,创新性的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研发了心理健康干预对话系统Emohaa,首次应用于干预场景,并联合北师大研究团队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在3周的干预后,焦虑、抑郁、负面情绪、和睡眠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Emohaa大模型的应用不仅是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加提升了医生的效率,进一步解决医院人力资源不足、无法及时干预、患者沟通挑战、个性化治疗不足等关键问题,也是今后中医治未病数智技术在健康管理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的潜在方向。
清华大学基础模型中心副主任、国家杰青、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黄民烈 团队成员
天津大学周鹏教授团队做了《智能中医诊疗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的精彩报告,周鹏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数智健康设备、仪器的研发,其团队研究开发的红外热成像仪非常适合于健康体检,应用该技术可以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状况做出全面快速的评估并对重大疾病进行筛查;研发的中医经络检测仪可以对人体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肿瘤等重点防治疾病提供量依据,对中医诊断客观化起到推动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中医智能艾灸、针灸机器人,穿戴式太空针灸仪等创新性的数智中医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周教授团队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深度融合的典范。
天津市智能中医诊疗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周鹏教授 团队成员
李步满主任医师做了题目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建设中医优势专科》的精彩报告,他首先为研修班学员介绍了医院基本情况及医院治未病学科的发展现状,接着介绍医院治未病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中医体检+康养为主题的治未病业务(预防治未病、养生治未病),即小治未病;以慢病和围手术期中医药健康管理为主题的中医综合业务(医疗治未病、康复治未病);大治未病(融入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过程)。他还就治未病的发展提出了“六化”目标,即学科化、人群化、生活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进一步引领清华医学中医治未病学科的传承与创新。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治未病中心主任 李步满主任医师
12月28日治未病与慢病防治健康管理专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和“数字中医药”推进工作办公室厉将斌副主任对2024年7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的若干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介绍了促进数字中医药工作的背景,以上海和四川省为例分享了数字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典型案例,认为在当前中医药领域的发展进程仍处于信息化的中期以及数字化的前期阶段。目前仍存在基础数据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缺乏全流程数据支持、缺乏兼备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亟需制定数据产权、定价及交易规则等问题。并结合《意见》的4条工作基础和16条重点任务,对如何完善中医药数据标准和制度体系,如何夯实中医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如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支撑中医药科技、赋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赋能中医药治理水平提升、推进中医药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广的方面结合进行了细致讲解,同时对已开展的中医药数字化的支撑工作及行动进行的总结和展望,包括推介宣传、试点先行、基础和制度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副主任,厉将斌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张敏教授以《治未病与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为题探讨“治未病”理念与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用于跟踪特定人群中研究对象的健康状态。它有助于评估危险因素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为“治未病”提供科学依据。详细介绍了队列研究的要素,可以用于临床探索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及预后研究,强调生活方式、遗传、社会、医疗和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以Framingham Heart Study为案例进行分析,强调了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在“治未病”中的关键作用,并鼓励未来的研究继续深化这一领域,在中国系统开展,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复杂性。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数据和技术。扩大队列研究的规模和深度,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公众健康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张敏
首都名中医赵进喜主任医师发表了《三阴三阳体质辨识与代谢病健康管理》的演讲。他表示,中医自古就重视体质的重要性,三阴三阳体质分类方法源于《伤寒论》而切合现代临床,通过“形、神、纳、眠、便”简单问询,就可判断其体质类型,简便易行。由于不同体质代谢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同,进一步发生并发症倾向也不同,所以在分辨三阴三阳体质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加入体现中医原创思维的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等措施,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发挥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西医结合优势的代谢病健康管理平台,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主任医师
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周雪忠教授发表了《中医药人工智能研究:从临床赋能到机制解析》的主题演讲,提到人工智能与中医药高质量融合是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发展医学人工智能构建智慧医疗与医学研究体系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行业赋能与技术革新的核心新质生产力,能极大促进医学研究与医疗进步。精准医疗以构建新型疾病分类、实现疾病精准诊疗与创新机制发现为主要目标,人工智能是核心技术。临床证据发现、辅助诊疗与疗效机制解析是中医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课题,但仍面临数据、知识、技术、系统等不同层面的挑战,中西医结合精准医疗是AITCM的核心目标与重要发展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周雪忠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易文明主任医师结合本院治未病中心情况分享了《治未病门诊规范化建设》的诸多思考,对治未病门诊的定位、目标人群、建设标准、服务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认为治未病门诊需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突出非药物疗法、发挥服务对象参与意识,建议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统一行业标准,扩大治未病科普宣传,明确管理收费名录和标准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易文明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马志毅副教授发表了《从盐到高血压,没有打开的盐代谢“黑箱”》的主题演讲,高盐饮食是我国高血压防控面临的首当其冲的危险因素,但其中的病理机制仍有待诠释,并提出盐代谢“黑箱”理论,可以采用口服盐耐量试验(Oral Salt Tolerance Test,OSTT )动态检测体内盐的吸收、分布、存储、排泄水平,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理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呼吁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至关重要。
清华长庚医院副主任医师,马志毅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陈路燕副主任医师介绍了《中医现代化诊疗设备及在肥胖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介绍了中医现代化诊疗设备的发展历程,对中医经络检测仪、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数据解读,并结合临床案例分享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强调科技进步对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影响和提升。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陈路燕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以《血管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治未病实践》展开了主题演讲,以“打造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模式”为主题,介绍了冠心病、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治、共识发布、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数智化全生命周期的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解读。分享了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我国血管健康评估系统应用指南,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的建设实践经验。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主任医师团队 刘金波主任医师
12月29日实践研学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卢达溶
研修班的第三天学员们一同到达清华大学,在卢达溶教授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园,学习感悟清华大学的校史与精神。参观北京市中医药大健康跨界工程建设基地(清华大学ICenter),深入了解并感受医工结合的魅力,进一步推动回归、促进扭转、加速破题、加快拓展、重新架构,引领中医治未病数智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中医药大健康跨界工程建设基地(清华大学ICenter)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卢达溶
在跨结构群体合作学习平台进行群体研讨实践体验,学员们结合几天的学习体会分组完成了小组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收获颇丰。
当天还参观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治未病中心,了解中医特色诊断技术,并进行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培训。
结业仪式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的5名学员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修心得,学员们都收获满满,表示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治未病服务能力,为当地的百姓提供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前沿化的治未病服务。最后由执行主席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李步满进行会议总结,研修班圆满完成。
本高研班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精心设置研修课程,邀请医学领域、工程领域、医工交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把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到会学员;并组织学术交流及实践学习,将深层次的感悟与同学分享,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京津冀、京豫、京蒙中医药协同发展,实现学科资源下沉和强基层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次研修班依托清华大学多学科尤其是工程学科资源,为大家拓展“医+X”视野,治未病学科人才急需“医+X”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治未病事业领军人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赋能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慢病预防、区域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做出了贡献。